若如此, 则政策对农民造成的伤害要远大于市场的伤害。
计算低收入群体CPI的好处是可以据此发放物价上涨补贴和提高最低保障标准。第一,房价变动没有在CPI中很好反映。
2010年四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比四季度CPI上涨4.7%高5.8个百分点,所以低收入群体感到物价上涨不像公布的平均统计数字。这样做,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建议能逐步开展这项工作。这两年,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城区的房价成倍上涨,房租也成倍上涨,使到城市谋职者的生活费支出压力很大。四、力促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物价总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通货膨胀和物价大幅度上涨,都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有资料显示,北京市2007年7月CPI上涨率为2.1%,而占10%低收入层CPI上涨率为6.3%。
重要原因是没有把自住房房租算到CPI指数中(美国计算CPI则把居民自住房也算房租,所以他们的居住类权重占CPI的四成),而如果把自住房房租算进去,则居住类权重至少占三成。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
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培养大批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抓好,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要按照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立两型生产体系,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结构方面,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
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产品市场争夺激烈、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增加了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困难。四是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
200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要突出构建两型生产体系。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要推进区域特色化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要充分发挥两型试验区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仍然接近5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高层次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来维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处于价值链低端,2009年工业品产量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产品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大力推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能力的增强、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范围内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面临一次全新变革,未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具有不确定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加快要素投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09年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60%。一是加快需求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从产业扶持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安排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率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突破、创造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推进。
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正确处理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的关系,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推广使用绿色产品、节能产品,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标准。要加快形成两型消费模式。区域结构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把加快城镇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镇发展的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土地集约化,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投入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互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不确定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选择难度。突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三是加快调整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01—2009年我国投资率由36.5%上升到 47.5%,消费率则由 61.4%下降到48.6%,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要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